电话:+86-0596-13121388
传真:+86-0597-13121488
电子信箱:abc@jsagr.cn
邮编:123456

东南网4月4日讯(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薛希惠)
全省有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在这些贫困县中,有许多县的特色农产品产量都冠绝全国乃至世界,如平和的琯溪蜜柚、古田的银耳、光泽的厚朴、政和的锥栗、柘荣的太子参等等,但为何它们还是贫困县?难道特色农业产业不能成为脱贫的手段?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,特色农业产业不但能脱贫,而且还能致富,新西兰的猕猴桃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。
究其根本,这些县依然贫困的原因是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没有跟上。
有着同样经历的“中国青梅之乡”诏安,如何破解产量全球第一,却依然是贫困县的尴尬?
夺回价格话语权脱贫之路更宽
诏安青梅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,2017年种植面积达到了12.8万亩,年产量10.5万吨。诏安县农业局局长许仲岚说,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诏安县开始规模化种植青梅,到2002年时青梅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,总产量达8万吨以上。从2002年开始,青梅鲜果开始出现供大于求,青梅产品价格连年下滑,长期徘徊在成本线上下。主要原因如下:一是加工销售步伐跟不上。青梅属于加工型原料,国内加工能力跟不上青梅产量递增的发展需求。二是市场销售渠道没有打开。75%的青梅出口到日本,导致价格的话语权在日本商人手中。为了获得暴利,日本的青梅协会联合生产企业打压中国出口青梅的价格。在没有打开国内销售渠道之前,每箱干湿梅(12公斤)的出口价格最低时只有8美元。受此牵累,青梅鲜果收购价每公斤只有0.8~1.2元,低于成本价(鲜果成本价为每公斤1~1.4元)。2014年以来,诏安县政府大力发展青梅深加工产业,积极拓展国内销售渠道,60%的青梅在国内销售,价格的话语权回到了诏安青梅加工企业手中。2017年,每箱干湿梅(12公斤)出口价格飙升到36美元,青梅鲜果收购价格每公斤也上升为6~8元。当地已多年蝉联全国最大的青梅生产基地和主要出口基地。
日前,记者来到诏安县太平镇景坑村的景杨食品有限公司,在青梅去核加工现场,看到有20多名60多岁的老人正在忙碌着。65岁的农妇张小妹高兴地说:“去年青梅价格很好,一公斤鲜果可以卖到8元左右。我家种了4亩青梅,收入了3万多元。村里现在还办了青梅加工厂,我有空就来做工,去核一天也能赚60多元。”公司负责人张金平在旁说道,他是在政府鼓励下办厂的,现在生意非常好,去年产值达到6400万元。公司赚钱了,应该帮助乡亲脱贫。他专门设了一条扶贫生产线,让老弱贫困户能够在家门口工作。
近年来,诏安县依靠深加工+电商,让脱贫之路越走越宽。2017年,诏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49元,同比增长7.6%,2999户8615人实现脱贫,15个贫困村摘帽,蝉联“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”。